三月的小麦,开始返青和拔节,呈现出新的生命力;四月的小麦,开始孕穗和抽穗,展现出它的锐气。
春天的小麦面临着美好的复苏,但也隐藏着潜在的威胁—赤霉病。
赤霉病也称为烂麦头或麦穗枯,这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感染,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小麦产量。
一旦小麦受到赤霉病的侵害,含有的真菌毒素会超标,影响其商品价值,导致产量大幅下降,轻者减产10%至30%,重者可减产至90%,甚至全部绝收。
在四月和五月,小麦将进入关键的抽穗扬花期,此时防治赤霉病尤为关键,需要清楚地了解病因、症状及防治方法。
赤霉病的发生主要与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关,尤其是四五月期间。连续的阴雨天气和高湿度有利于病害的发展和传播,加剧病情;而晴朗干燥的天气则有助于减轻病情。
选择不合适的小麦品种也是赤霉病频发的原因之一。尽管国内已开展了很多针对赤霉病抗性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,但大部分小麦品种仍然容易感染赤霉病。
此外,随意使用同种药剂导致赤霉病菌的抗药性增强,使得药剂防治效果大打折扣。
不当的田间管理也会诱发赤霉病,比如排水不畅、农药使用不当或施肥过量。
赤霉病可以在小麦的整个生长周期内发生,早期可能引起苗枯和茎基腐,晚期则引起穗腐和秆腐,其中穗腐的影响最为严重。
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,如矮丰11、江麦、西农88和淮麦50等,根据当地环境适应选择品种。
加强水肥管理,保持田间良好的水分和温度条件,定期疏通排水渠,避免连续降雨造成土壤过湿。
在田间管理上,采取合理的轮作和整地措施,以及秸秆还田时充分粉碎和腐熟,都有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。
药剂防治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,选择正确的药剂,并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,以防抗药性的产生。
通过这些措施,可以有效控制赤霉病,确保小麦的高产和稳定生产。
#深度好文计划#